欢迎来到云南大学档案馆 · 党史校史研究室

服务大厅

云大记忆

历史学家——尚钺

发布时间:2005-08-03 作者:档案馆

尚钺(1902——1982),著名历史学家。河南省罗山县人,原名宗武,字健安。早年曾从事文学创作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历任中共豫南特委宣传鼓动部主任、工农革命军四支队党代表、上海《红旗日报》采访部主任、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。1938年以后,开始从事历史研究和教学工作,曾任云南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华北大学教授。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、北京市政协常委、北京市历史学会副会长。

尚钺从小聪明伶俐,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。15岁到开封念中学。19岁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预科,受李大钊、鲁迅、陈独秀等革命先驱者进步思想的影响,他积极投入“五四”运动的洪流中。1926年3月,他与一些进步青年到农村组织农民自卫军和进行革命宣传,踊跃参加冲击段祺瑞政府的活动。当时南方革命形势高涨,在李大钊的鼓励下,他积极到南方投身革命,然而,蒋介石的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,使无数革命志士惨遭屠杀。面对这样的险境,尚钺却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,并于1927年9月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
青年时代的尚钺非常热爱文艺创作,他写了许多短篇小说,成为《莽原》的主要撰稿人之一,受到了鲁迅的好评。他还和友人创办《狂飚》、《弦上》等刊物。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,他只好放弃文学爱好,到河南担任省委机关刊物《猛攻》的主编。1928年尚钺受党组织委派回罗山老家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被捕,后经组织营救获释,辗转于上海、吉林、黑龙江等地以教学为由,积极发展进步学生投身革命,为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。1930年尚钺回到上海,在全总工会、中央组织部、党中央《红旗日报》采访部工作。1932年尚钺被党组织调到满洲省委任秘书长,在此期间,他以各种身份作掩护秘密进行地下党工作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尚钺来到武汉,于1938年4月起,在郭沫若主持的军事委员会政法部三厅工作。

1941年尚钺遵照党的指示来到昆明,因暂时未与组织接上关系,先在云瑞中学教书,他边教学边学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、甲骨文、史书古籍及各种观点的史学界书籍。1942年,经云南大学文史系主任楚图南介绍,尚钺到云大讲“中国历代文献”、“中国通史”和“文学批评”等课程。他要求历史系的学生必须学好“通史”,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阐述学习“通史”的实际意义,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。他讲课有很多独特的见解,很受学生们的欢迎。他在云南大学任教五年,边教学边研究,为他后来主编《中国历史纲要》等著作奠定了基础。尚钺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,强调历史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、观点、方法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。他提出的“魏晋封建论”和宋代“资本主义萌芽说”,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,与范文澜的“西周封建论”,郭沫若的“战国封建论”并称为古代史分期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。

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,尚钺因教学和编写教材的内容问题受过几次批判。“文革”期间,他被定为专政对象,蹲“牛棚”、服劳役、直到家破人亡。但尚钺先生并未因此而丧失自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,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,争取保留自由研究的权利。

1981年4月27日,尚钺在《光明日报》撰文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》,文章指出:“历史研究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。我们所应抛弃的是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阉割,我们所反对的是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、庸俗化的态度。至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,我们的历史研究离了它仍是寸步难行”。尚先生以自己的身体力行,实践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真挚追求,他那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史学家的大师风范,将永垂史册,光照后人。

1982年1月6日,尚钺因病在北京病逝,享年80岁。